乐鱼体育,乐鱼体育官方网站,乐鱼体育靠谱吗,乐鱼体育app,乐鱼体育官网,乐鱼体育,乐鱼体育入口,乐鱼体育官方,乐鱼官网登录,乐鱼后台,乐鱼体育网址,乐鱼体育注册
石美玉,祖籍湖北黄梅,1873年生于江西九江。她是中国护理教育的奠基人、中华医学会开创者之一,也是中国最早留美学习西医的女性之一;她不仅创办了九江妇幼保健医院(前身为伊莉莎白·斯凯尔顿·但福德医院),还奠基了九江护理学院的前身。在为医院筹款扩建的同时,她也在庐山牯岭置地建房。
十多年前,美国人斯坦利曾到访庐山,向庐山博物馆捐赠家族与庐山相关的珍贵老照片。斯坦利家族自19世纪末来到中国,其足迹遍布长江及支流沿岸的诸多城市与地区。斯坦利曾为探寻家族在中国的过往来到九江,并在此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——他的家族与九江、庐山渊源深厚,且与石美玉曾有交集。后来,斯坦利从家族史中梳理出石美玉的事迹,编撰成书、自费翻译出版。他赠予了我一本,由此我开始收集与石美玉相关的资料。
石美玉的成长之路,始于家庭的开明与支持。出生时,父母一致决定将来不给她缠足,这在当时当地几乎是闻所未闻。他们的做法首先有来自亲友的压力,随着年龄的增长,小美玉身边的女孩开始缠足,没缠足的她遭到了同龄人的嘲笑。但石美玉是幸运的,因为父母的开明,她不仅没有缠足,反而走上了与其他女孩不一样的道路。八岁时,父亲送她跟随外国医生学习西医基础知识,不久进入西式女子寄宿学校学习。
在校期间,美玉与同龄好友康爱德一同求知。在重男轻女观念盛行的时代,康爱德作为期盼诞育男丁家庭的第六个女儿,其命运原本充满坎坷,所幸得到贵人收养,方得存活,并最终成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先驱者之一。这对好友是该校的第一批毕业生。石美玉在十年的求学中不仅接受西式教育,还常在外国人开办的诊所担任翻译并实践操作医疗设备,由此打下了坚实的西学和医学基础。
1892年,石美玉与康爱德在她们的美国老师昊格矩(GertrudeHowe)陪同下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。因为前期充分的入学准备,她们以优异成绩一同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。为了让老师和同学正确地念她的名字,石美玉将自己的中文名译成玛丽·斯通(MaryStone),康爱德的英文名字是艾达·卡恩(IdaKahn)。昊格矩是这两个中国女孩生命中的贵人,她不仅培养她们考入了密歇根大学,为了让两个中国女孩能适应美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,还亲自陪读了两年。
四年后,她们以优异成绩毕业。毕业典礼上,两位中国女孩一起登台领取学位证书,大家起立为之鼓掌。密歇根大学的一位著名校长、曾任美国驻清公使称赞道:“与我们美国的女性相比,这两位中国才女毫不逊色。”
回国前,她们应邀前往芝加哥参观那里的医院。在芝加哥,她们遇见了支持她们并与她们结下了毕生友谊的但福德医生,在百忙中,但福德医生抽空亲自带领她们与各个医院的负责人会面。她们获得了所有认识她们的同行的认可,并带着众多作为礼物的医学设备,一起回到了祖国。她们毕业时,一位教授预言,她们“将为这所大学和她们选择为之工作的地方争光”。
1896年初秋,学成归国后的石美玉与康爱德甫抵九江,即受到高规格的接待。回国第三天就有病人求医,于是,她们在一间改造后的住宅里开始行医。成功救治的几例疑难病人让她们声名鹊起,来就诊的人越来越多。到了12月,她们不得不租一栋房子来收治病人。病人不仅来自本地,很多临近省份的也慕名而来。据记载,1897年的某月,她们的小诊所共接待病人2353人,出诊343次。
她们不仅在诊所收治病人,还乘着轿椅深入乡村治疗各种疑难杂症。当完成救治返程时,她们的轿子周边经常被扎上红布,鞭炮为她们送行,一路上都是人们的高声赞美。在她们的诊所门廊的墙上,经常可以看到悬挂着表达谢意的牌匾。她们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受人们的爱戴。据记载,石美玉染病静养期间,九江知府出告示:禁止任何车马经过她住寓的街道,以免影响她养病。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撰文介绍了她们,使这两位保持天足、积极进取的清末新女性形象广为人知,她们甚至还收到了改良派高官让她们赴其辖区工作的邀请。她们选择扎根九江,专注于服务当地民众。作为留学归来的杰出女性,她们的行医实践,有力地推动了反对女性缠足、鼓励女性接受教育的社会新风尚。
回国初期,她们本想稍作休整,探访亲友,但求医者络绎不绝,几天后便不得不投入工作,专门收治妇女儿童。简陋的诊所很快不堪重负。为了改进治疗条件,决定创办一所医院,于是她们写了不少求助信,但一直没收到回信,直到1898年底,她们收到但福德医生的信。但福德医生一直在帮助她们募集资金以建造新医院。她们自己起草方案,请了一位美国建筑专家帮助改进和修订,在建造过程中,严格按照这个方案执行。
1900年,医院建成,其设计令人惊艳,除了一般医院的功能室外,还有先进的手术台,并配套有蒸馏和提纯装置的消毒间,图书馆中间还有一台显微镜——医院的每个细节都显示了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前瞻性和严谨性。迁入医院不久,因义和团运动,她们不得不离开九江避难。几个月回来后,所幸医院没有遭到损伤。
1901年12月7日,医院正式开业,石美玉任院长,为了纪念但福德医生的夫人,医院被命名为“伊莉莎白·斯凯尔顿·但福德纪念医院”。医院开业后,每月求诊病人达3000多人,工作压力陡增,开支庞大,且常有患者无力支付医疗费用。尽管财政紧张,她们始终坚持减免贫困患者的医药费。在繁重的诊疗工作之外,筹措资金成为她们另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。
1902年,因工作需要,康爱德赴南昌开拓医疗事业,不久,创办康济医馆。1911年,扩建为南昌妇幼医院(南昌妇幼保健医院前身)。康爱德曾再赴美国进修,并多次到美国为医院筹款。期间还因医院,赴天津官办医院工作了两年。1931年,康爱德因积劳成疾离世,享年58岁。
1906年冬天,石美玉医生患上了阑尾炎,她给自己诊断之后决定采取保守治疗以缓解病情。但疾病的反复发作,让她不得不接受朋友的建议赴美做手术。1907年初,朋友们为她在美国安排了最好的医疗护理。手术后,她没有歇下脚步,在美国朋友的陪同下参加各种聚会和活动,结交朋友,各种演讲,参观医院,拜访母校,看望昔日老师和朋友,参加新兴医疗专业讲座。
1909年,她带着当时最前沿的内科医学回到祖国,还为医院配备了更先进的设备,大大提高了日常手术的效率。她用募捐来的资金建造医院辅楼,为护士们建造了新宿舍。并在庐山牯岭盖了一幢平房,供夏季发热的孩子和医院员工避暑、疗养。
石美玉深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,为获取前沿知识,她经常致信国外友人索取最新医学期刊资料。1918年,她再次进入美国约翰·霍普金斯医学院进行博士后深造,并将所学用于推动中国医疗事业。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,医院得到空前发展,石美玉医生也一直是这里唯一的负责人。这家医院,就是今天的九江妇幼保健院。
康爱德医生离世之后,石美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,她不仅致力于治病救人、管理医院,更深知培养本土医务人才的紧迫性。为培养得力助手,她开办了护士学校(九江学院护理学院前身)。学校的学生多来自贫困家庭,缺乏基础文化。石美玉亲自授课,她在门诊部的一个小房间放了一条长板凳,护士们可以坐在一起听课。她亲自翻译英文自编教材、购买教学设备,对护士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。为了提高护士的教育水平,她还和当地西校合作开设高中课程,使那些只接受过初中或小学教育的护士,能边工作边继续学习。石美玉清楚地认识到,在中国引进西方医学的关键,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士队伍。她依靠护士们作出了很多治疗病人和管理医院的决定。在她外出时,医院管理就由护士负责。
与此同时,她注重优秀学生的深造,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外资,送她们赴美留学。被尊称为“护士之光”、“护士之母”的伍哲英,就是但福德护士学校的杰出代表。伍哲英,福建长乐人,1908年来到但福德护校学习护理。1912年毕业后,她一边工作,一边在西式学校学习高中课程。1915年,石美玉为她争取到了美国霍普金斯护理学院学习的机会,在完成三年护理课程后,她又去纽约莱茵医院进修产科、检验科和放射科。回国后,伍哲英拒绝了高薪聘请,毅然回到但福德医院,担当了石美玉的得力助手。后来,她出任中华护士会首位华人会长、中国红十字会护理委员会主席,并成为著名护理教育家。可见,伍哲英的一生,得益于石美玉的精心栽培与扶持,并成长为中国女性护理事业的中流砥柱。石美玉家族中的所有女性和男性都在她的引导和帮助下,为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。
石美玉总是强调护士在传播西方医学中的重要性。与临床护理相比,她更加重视公共卫生护理。她创办的护士学校尤其强调为农村提供医疗卫生保健。随着医疗业务的发展,但福德护士学校也不断发展壮大,课程增加了公共卫生内容,学生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。护士们深入社区为居民们开设公共卫生讲座,赴农村开设诊所,处理难产、做小手术、分发药品等,将医疗服务延伸至边远地区。石美玉的护理教育项目重点之一是产科。除了在医院带教以外,她还带领护士们外出接生,指导护士学习处理难产的技能。她派遣在校高年级护士外出独立接生。指导护士在院外建立了临时性种痘诊所。1909年,她用募集的经费建立了“护士之家”,为学生们提供更加舒适的住房和娱乐条件。
1915年,石美玉参与筹组中华医学会,并担任副会长。好友但福德医生看到她工作非常辛苦,欲安排外国护士协助工作,被她婉言谢绝。她坚信中国护士有能力胜任,并以实际行动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女性的偏见,也增强了同胞的自信。尽管医院和学校的发展主要来自外资,但她始终坚持行政与财务管理独立自主。当与长期合作的海外组织理念发生分歧时,她毅然带领团队迁往上海,白手起家,首次建立没有海外组织资助和领导的伯克利医院和护士学校。她的新医院主要收治女性病人。她的护士学校收费也很低,而且学生毕业会获得中华护士会证书。
1920年代后期,石美玉还建立了上海第一所接收男女生的高中,并建有男女生宿舍楼。她还建立了孤儿院,附设小学和中学。收养的孤儿大多进入大学深造,甚至海外留学,这些孤儿最终都回国服务于社会。1934年,石美玉堂外甥梅国桢回国,加入伯特利医院工作,此时已增设了男医院,并开始招收男护士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医院和护士学校都被炸毁。石美玉带领团队南迁香港,继续医院、护校和孤儿院的工作,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加入红十字会救援工作。在香港期间,她没有停止筹款,随时准备着回上海的重建工作。抗战结束后,她回到上海重建了学校、医院和孤儿院,其规模日益壮大。
1949年她移居美国,并在那里继续开拓伯克利的医疗事业。1952年上海伯特利医院被政府收为国有,现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。1954年12月30日,石美玉安息在美国南加州巴萨迪纳(Pasadena),享年81岁。
石美玉女士终生未婚,将毕生精力悉数奉献给了中国的医疗与护理教育事业。她不仅是近代女性解放的先驱,更是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。作为意志坚定、独立自强的知识女性,她怀揣炽热的爱国情怀与深切的悲悯之心,凭借非凡的勇气、智慧与毅力,在清末民初的动荡时局中,为中国现代医学,尤其是护理事业的发展开拓了道路,堪称当之无愧的行业奠基人。她的传奇事迹,为世人留下了令人敬仰的精神遗产;而她播撒的爱心种子,如今早已绿树成荫,硕果累累,馨香远溢。